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用刻刀为古民居“复颜”

    新华网合肥4月3日电(记者陈尚营)在一堆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材料中间,53岁的杨信定只能算是个“年轻人”。

    从16岁开始学艺,杨信定已是一个资深的雕工。他现在在安徽省蚌埠市一个名为“湖上升明月”的古民居博览园工作,这里收藏了大批散落中国各地、濒临毁灭的古民居,有些甚至是从推土机下保护下来的。

    今年1月份,知名演员成龙把他收藏的四栋徽派古民居移交到了这里,以其名字命名的成龙环保艺术展示馆也正在建设中。

    杨信定的老家在浙江省宁波市,两地相距超过600公里。但热爱这一行当的杨信定已经在这里已经工作了6年,每天都在和各种不一样的古老的木头打交道。

    杨信定的成果在博览园里很容易见到。这里目前已有超过200幢古建筑恢复了往昔的模样,部分古建筑上精美的图案就出自杨信定的刻刀。

    “我主要的工作是修复,但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自己重新来创作。”杨信定说,这些从浙江、福建、江西和安徽南部等地运过来的古建筑,木头上的很多图案已经模糊甚至破损,他需要根据原来的图案进行修复和创作,“现代技法很少用得上,都是一刀一刀刻上去的。”

    杨信定的手边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刻刀,有50多把。“平刀、圆刀、三角刀、斜口刀,主要就是这几种,每一种的规格从小到大比较齐全,所以看起来非常多。”杨信定说。

    工作中的杨信定坐在那里,一手拿刀,全神贯注。旁观者只要有足够的耐心,就可以在他的刀下,看到人物、花鸟等各种图案,它们在陈旧的木头上栩栩如生。

    让杨信定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完成的一个大梁深浮雕,“这个大梁长5米,宽大概30公分,因为是浮雕,花了40多天才完成。”杨信定说,浮雕要求图像造型要浮突于材料表面,难度很大。

    “做这行需要耐心,但更需要悟性,没有悟性,你的作品看起来就会很机械。”杨信定说,现在博览园里还有10多位雕刻师傅,“以老带新是这个行当的传统,年轻人做这行的不多,不过我们这里有一个21岁的小伙子,已经干了4年了。” 难得的空闲时间,杨信定会在博览园里转转,“每一栋古建筑都是一个故事,一砖一瓦、一榫一卯都有传承,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老房子?因为能看到过去。”

    按照规划,未来博览园一共将有450幢明、清等年代的古代民居建筑落户。